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

2020-03-23 13:35:25来源:

扫描二维码分享

 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、“百家讲坛”主讲人王立群在《历史视角看瘟疫》课程中,讲述了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。

  中国古代最早发生的传染性瘟疫是在什么时候,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。但是,中国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,已经有了“虫”“蛊”“疟疾”“疾年”这些文字的记载。特别是“疠”这个字,在中国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。这个字在《尚书》《山海经》和《左传》中都曾出现过,这些应该是中国较早的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。但是,具体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、什么原因,曾经发生过什么瘟疫,现存的文字并没有记载。

  东汉末年,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。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关于这场瘟疫的文字记载,是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太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写的一封非常有名的信。这封信被收录在《昭明文选》中,标题为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,是写给朝歌令吴质的。曹丕在这封信中说:“昔年疾疫,亲故多离其灾,徐、陈、应、刘,一时俱逝,痛可言邪”。徐、陈、应、刘,指的是“建安七子”中的徐幹、陈琳、应玚、刘桢。事实上,“建安七子”中共有5人死于这场瘟疫,可见这场瘟疫影响非常之大,以至于曹丕想起多年的诗友一朝凋零,万分伤感。

  另一个重要的佐证是曹植的一篇文章。这篇文章的题目叫《说疫气》,其中也描写了建安二十二年这场瘟疫流行的状况。文章里说:“建安二十二年,疠气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,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,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。”曹植虽然把这场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鬼神,但是他对当时瘟疫流行的恶果描述得非常真实、全面。 【编辑:白嘉懿】

专 题
返回顶部
扫描二维码分享
返回顶部